“三微教学”化专业能力为履职能力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探索提升党外代表人士履职能力路径


《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明确提出增强统一战线代表人士参政议政能力,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学院的培训目标之一。到社会主义学院来培训的党外代表人士,大多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如何将他们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履职能力?近年来,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探索构建“三微教学”体系,用“微课题”“微课堂”“微建言”达到规范调训机制、完善课程体系、转化培训成果的目的,不断突出学员主体作用,激发学员创新能力,提升学员参政议政能力。
一是带着任务学,“微课题”牵引大培训。在会同培训单位协商培训计划时,就确定“微课题”,与调训通知同步发布。“微课题”根据学员界别特色,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找准小切口进行命题,也鼓励学员自主选择课题,无所拘泥。2019年民革武汉市委会新党员培训班学员、武汉铁路运输法院书记员杨虎鲨:垃圾分类是当年的热门话题,在调训通知上就要求我们思考相关问题,参加微课题,准备微建言。培训中经过学员们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作为班级成果。从“微课题”开始,学员带着任务入学,逐渐融入社院大培训体系,使得工学转换更加平滑自然,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学习效果更好。
二是鼓励自主学,“微课堂”构建大体系。目前社会主义学院普遍面临重复培训的问题,同一个学员因调训单位和培训主题的不同,重复参加不同班次的培训是常有的现象。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针对不同对象、不同班次设计差异化课程,积极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以民主党派成员培训为例,对新成员的培训,强调统一战线基本知识和党派历史的学习,培养初步的参政议政能力;对中青年骨干成员,突出思想政治引领和履职能力提升;对主、副委等各级组织班子成员,突出政治交接,强调传承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领导能力。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破冰教学、实训教学、情景教学、“微课堂”等创新形式,不断调动学习积极性,提升参与度,强化学习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开展的“微课堂”,让学员走上讲台,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调研成果,通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达到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目的。“微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利于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三是瞄着成果学,“微建言”变成大课题。提升参政议政能力的关键在于提升思维能力、调研能力和写作能力。大课题往往源起于小切口,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在“微课题”“微课堂”的基础上,鼓励学员提炼“微成果”,使之转化成“微建言”,并在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智库专家的指导下,归纳整合,形成完整的调研报告,通过智库刊物《资政建言》发布。通过智库专家与学员的互动,打通“科研基础”与“教学中心”的“督任二脉”,使科研更好地为教学服务,教学更好地成为科研的源泉,优秀的学员可以吸纳为智库专家,智库专家可以成为优秀的教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微建言”变成了大课题,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生态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