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共武汉市委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是武汉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是武汉市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的主阵地,是武汉市委开展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部门,是武汉市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学院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成立于1990年5月,是武汉市委直属正局级事业单位。2009年5月,经市委编办同意,挂牌“武汉市中华文化学院”,与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一套班子,两块牌子”。职责任务是:培训市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统一战线其他领域代表人士,培训统战干部,培养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人才,承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有关专题研讨班;组织开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方针政策的研究和宣传,推进理论创新;组织开展决策咨询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组织开展中华文化的教育、研究和对外交流;开展联谊交友。校园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9700余平方米,建有教研楼、办公楼、学员楼。学院设办公室、教务处、教研室、总务处4个处室。内设机关党委、机关纪委,挂靠办公室。
近年来,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院姓社”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建院60周年贺信精神,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全市统一战线人才培养基地、理论研究基地、方针政策宣传基地作用,为推进全市统一战线事业蓬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坚持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强化政治共识教育。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组织统战成员和统战干部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重要思想解读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宣讲。优化教学布局,按照以政治共识教育为核心、以文化认同教育为基础、以能力素质培养为重点的要求,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战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中华文化”“发展战略与武汉市情”等教学模块,课程体系更加丰富。大力开展现场教学,明确各类主题的现场教学实践基地39个。全面实施“三大两微一化”(三大:大学、大师、大班;两微:微建言、微课堂;一化:信息化)教学创新项目,被评为全国社院优秀教学组织奖。截至2021年底,学院共举办各类班次500余期,累计培训学员超过2.4万人次,覆盖统一战线各领域的分类培训格局基本形成。
学院积极发挥科研基础支撑作用,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研究,深化对统一战线新情况新问题新实践的研究,五年来完成10余项课题研究,其中中央社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3项,出版研究著作2部。成立学院统战智库,聚焦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举办了“助力武汉加快打造‘全国经济中心’”等2次专家座谈会,创办并编发智库内参《资政建言》11期,有关决策咨询报告被市委市政府领导签批。持续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汉大学开展科研合作,其中与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举办的“党外知识分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坛”,成为国内统一战线学术研究活动的一张“武汉名片”。
坚持用好“中华文化学院”金字招牌,以中华文化、革命文化、荆楚文化为纽带,加强与港澳台、海外、少数民族人士交流,加大与在汉高校和市委台办、市民宗委等部门的合作力度,积极开展“走进高校”文化认同教育,先后走进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举办中华文化高端对话活动,组织港澳台侨人士及其子女开展中华文化和国情研修,先后被《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
学院以政治建设为引领,先后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完善党的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模范机关和清廉机关创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巡察整改反馈意见,修订完善46项制度,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基础进一步夯实。
学院积极争取市发改委和财政局项目和资金支持,先后实施学院综合楼维修改造工程、院史陈列室和网络安全技术升级等项目,学院的硬件设施提档升级,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受到各方好评。
面向未来,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在中共武汉市委的领导和市委统战部的指导下,突出政治培训,强化政治共识,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工作,落实《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五年(2021-2025)发展规划》目标任务,把牢办学方向,提高教培质量,加强科研资政,推动文化统战,强化队伍建设,提升服务水平,为奋力打造新时代英雄城市、全面开启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作出新的贡献。